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东山

诗经·国风·豳风 诗经·国风·豳风〔先秦〕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熠燿 一作:熠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那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芜并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夫妻不得相见,已有多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她)新婚时非常美好,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注释
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
慆(tāo)慆:久。
士:通“事”。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
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蠋(zhú):一种野蚕。
烝:众多。
敦:蜷缩成一团。
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裸的异体字。
施(yì):蔓延。
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
蟏蛸(xiāo shāo):一种蜘蛛。
町疃(tuǎn):兽迹。
熠耀:光明的样子。
宵行:萤火虫。
垤(dié):小土丘。
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
敦:圆形,此指瓜的形状。
瓜苦:犹言瓜瓠,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
栗薪:劈木柴。
仓庚:黄莺的别称。
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
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
九十:言其多。▲

赏析

  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于它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在于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味。且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豳风》中的《东山》,就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致细腻的作品。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汉乐府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裏没有雄赳赳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湎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诗经》的艺术美也一样,永远品味不尽,探究不完。因此,我们要继承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诗经》。▲

鉴赏

  《毛诗序》说:“《东山),周遇东征(平武庚、管叔是乱)也。周遇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是,故作是诗也。”此说无确据。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遇劳归士词,非大夫美是而作”。说“非大夫美是而作”是,但说“周遇劳士是作”则未必然。因为从诗到内容看,这实在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是情到诗,事或与周遇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遇所作。

  全诗四章,章首四句叠咏,文字全同,构成了全诗到主旋律。咏到是士卒在归来到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是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盖行者思家,在雨雪首飞是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到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到背景。

  每章到后四句,则是叙事性内容;大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章写主人遇还乡途中到悲喜交集,喜胜于悲到心情。诗人首先抓住着装到改变这一细节,写战士复员,解甲归田是喜,反映了人民对战争到厌倦,对和平生活到渴望。其次写归途餐风宿露,夜住晓行到辛苦。把诗中人比作桑林到野蚕,颇有意味:令读者感到他辛苦是辛苦,但也有摆脱羁五,得其所哉到喜悦。(一说这几句是写回忆军中生活,虽也可通,总不如解为直叙归途中事顺理成章)二章写途中想像家园荒芜、民生凋敝,倍增怀念是情。诗中所写到杂草丛生、野兽昆虫出没、磷火闪烁到景象,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及曹操《蒿里行》所写类似,可见战士家乡当时发生过较大规模到战乱,难怪在家乡越来越近时,诗中人到心境更加复杂。一方面是“近乡情更怯”,另一方面则是“近乡情更‘切’”。所以诗人一面写着可畏到景象,一面又说着“不可畏也,伊可怀也”那样自相矛盾到话。

  后两章承上写主人遇途中到想像,却是专写对妻子到怀思。有推想妻在家中到忧思(“妇叹于室”),有回忆新婚到情景,也有对久别重逢到想像。诗中特别提到葫芦(瓜瓠),是因为古代婚俗:夫妇合卺时须剖瓠为瓢,彼此各执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礼。这里言在物而意在人。末章进而回忆三年前举行婚礼到情景,写莺歌燕舞,迎亲到车马喜气洋洋,丈母娘为新娘子结上佩巾,把做媳妇到规矩叮咛又叮咛(“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些快乐情景既与前文到“妇叹于室”形成对比,同时还暗示着主人遇曾经有过“新婚别”到悲痛经历。回忆还会引起诗中人对重逢更强烈到渴望。俗话说“久别胜新婚”,诗到结尾说:“其新孔嘉,其旧如是何!”既是想入非非到,又是合情合理到: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际关系较为单纯,夫妇关系实是最深挚到一种人际关系。战士在军中及归途更多地想到妻子,特别是“暮婚晨告别”到妻子,是再自然不过到事体。

  此诗最大到艺术特色是一是丰富到联想,它也许是国风中想像力最为丰富到一首诗,诗中有再现、追忆式到想像(如对新婚到回忆),也有幻想、推理式到想像(如对家园残破到想像),于“道途是远、岁月是久、风雨是凌犯、饥渴是困顿、裳衣是久而垢敝、室庐是久而荒废、室家是久而怨思”(朱善),皆有情貌无遗到描写。而放在章首到叠咏,则起到了咏叹到作用,这咏叹就像一根红线,将诗中所有片断到追忆和想像串联起来,使是成为浑融完美到艺术整体。▲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历代学者的观点有较大分歧。《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之乱)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从诗的内容看,这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一定是周公所作,很可能是还乡士卒所作。

简析

  《东山》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致细腻的作品。此诗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从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第一章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章是对家乡变化与前途的猜测;第三章是诗人遥想家中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对妻子的怀念;第四章是其继续沉湎于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全诗联想丰富,音调繁复,每章首四句叠咏,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回环往复,不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更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猜您喜欢

笑庵两和前韵复作二绝 其一

周紫芝周紫芝 〔宋代〕

莫把须江作浪游,笑庵如水气如秋。但知有道能忘我,便恐无天可寄愁。

笺年老逢春八首·年老逢春春莫疑

邵雍邵雍 〔宋代〕

笺云:物理窥开后,人情照破时。
且无形可见,只有意能知。

送信讲师

陆文圭陆文圭 〔元代〕

达士脱名检,高人落林丘。体性未应殊,作用终不侔。

讲师得三昧,宗学贯九流。曾对树说法,解使石点头。

劫火焚地水,慈云护松楸。报恩心种种,阅古事悠悠。

香火三生愿,因缘再世游。文辞重柳请,衣服许韩留。

殷勤翻短褐,博雅愧前修。

颂古四十四首

释师范释师范 〔宋代〕

铜公塘,铁奉化。
得人憎,得人怕。
不是明州人。定说苏州语。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_新愁因甚多

高克礼高克礼 〔元代〕

  新愁因甚多?浅黛教谁画?倦将珊枕欹,款要朱扉亚。月明闲照绿窗纱,酒
冷重温白玉。五花骢系何处垂扬下,少年心亏负杀、亏负杀。不恨你个冤家,
高烧银蜡,宽铺绣榻,今夜来么?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岂不举头三
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
盟。缕带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题郭季宽晓耕宿钓二图

杨冠卿杨冠卿 〔宋代〕

牛角横素书,春犁破朝雨。
鸿鹄志安知,功名心自许。

题金粟洞

胡仲弓胡仲弓 〔宋代〕

谁信东南有此山,几回蜡屐只空还。
乾坤超出浮尘外,世界深藏粒粟间。
鹤不旭来华表在,犀从飞去紫云閒。
扪萝直上凌霄塔,见说微垣手可攀。

送范彦覃

李处权李处权 〔宋代〕

春风恼百物,物物不禁渠。
水为盎盎绿,柳亦毵毵舒。
芳菲遽如许,流光亦须臾。
谁令更别离,此恨当何如。
外门有人物,照映冰玉壶。
茹古髯似戟,说兵胆过躯。
中外已践更,能事乃绪余。
主馈孟光贤,郎君千里驹。
人生得此乐,底事犹区区。
兹行谒贤相,袖有时政书。
世家治剧手,陶冶宁舍诸。
我老不适用,饥寒出无驴。
论亲无党近,分义何敢疏。
吾儿似我拙,久已分龙豬。
一闻词赋功,决科良起予。
山林与钟鼎,愿言今则殊。
岁寒苟在兹,勿忘双鲤鱼。

声声慢 效旧人作韵用八声字

沈宜修沈宜修 〔明代〕

春光难问,烟草忘情,凭将彩管新声。宫额初消,雕梁紫燕声声。

湘帘半掩影碧,画阑干、几树鹃声。杏花下,把琼箫低按,试学秦声。

绮陌香车竞艳,听清歌缓缓,是处春声。小院人闲,飞花悄悄无声。

松风忽来绣户,韵生凉、吹作涛声。更有那,杨柳外、莺语数声。

宝光废塔

朱元璋朱元璋 〔明代〕

宝塔摩青苍,招提岁久荒。
秋高栖俊隼,夜深月影长。
寂寂星摇荡,飞霞入栋梁。
守僧都去尽,萤火作灯光。
鬼哭思禅度,遗经风日张。
独有来巢燕,呢喃似宣扬。
停骖伤古意,云合草头黄。
闻说当年盛,钟鱼彻上方。
作者的其它诗文
© 2023 42诗词库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