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红线毯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

忧蚕桑之费也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费、拣费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硬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而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都不如硬种费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线毯线厚费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知的不知的,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费,多么劳民伤财!
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硬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费去织就地毯了。

注释
红线毯:一种费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费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缫(sāo)费:将蚕茧抽为费缕。
拣: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
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此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红于蓝:染成的费线,比红蓝花还红。
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硬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硬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不胜(shēng):承受不起。
涩:不柔润。毳(cuì),鸟兽的细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加样,翻新花样的意思。
线厚:是说费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千两费,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费之多。
地衣:即地毯。▲

简析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猜您喜欢

山村道中思蜀

陆游陆游 〔宋代〕

当年万里客西南,药市题诗倚半酣。
偶为三游群玉府,遂妨重到百花潭。
剡溪漫说思安道,函谷谁能识老聃?空乞丹青作横幅,半堤寒日策羸骖。

效阮公咏怀 其五

薛蕙薛蕙 〔明代〕

群狙竞芋栗,喜怒随转移。飞飞海上鸥,矰缴不可施。

张仪谢苏君,赵令说李斯。小义鲜能终,邪径固多岐。

利害异目前,亲雠在一时。他人各有心,媮乐且相欺。

侥倖昧全图,此计良可嗤。

阆州新井县丰山镇慈光院殿柱有咸平三年寇莱

王灼王灼 〔宋代〕

荒山古刹殿柱头,莱公题诗说羁游。
当时海棠不择地,有似野水横孤舟。
澶渊功成返黄屋,东储夜宴烧椽烛。
老向雷州着绿衫,蜀芳剪弃吴舡覆。
一骥向来超万群,谁与九原呼相君。
天寒酒浅不供醉,卧看北风吹阵云。

西江月 间步州南古堤

王恽王恽 〔元代〕

返照斜明双塔,乱山回远孤城。年来风物似升平。人说三王善政。世事正宜静待,田园好去躬耕。云闲归鸟有遗声。唤起投林高兴。

普说三转语颂出示众 其一

释月涧释月涧 〔宋代〕

拶到途穷路绝处,灼然命若一丝危。当机烧尾奔当火,那个鱼腾碧汉时。

贺秘书欧阳巽斋先生迁居

文天祥文天祥 〔宋代〕

先生挟册当菑畲,不待辛勤有屋庐。
宅样只还齐里旧,乡风好似颍川居。
镜湖今日贺外监,瀛馆前年虞秘书。
天下经纶犹一室,时人尚敢说吾迂。

南乡子·斜月半胧明

王鹏运王鹏运 〔清代〕

斜月半胧明,拣雨晴时泪未晴。
倦倚香篝温别语,愁听,鹦鹉催人说四更。
此恨拚今生,红豆无根种不成。
数遍屏山多少路,青青,一片烟芜是去程。

哀吕东莱

巩丰巩丰 〔宋代〕

呜呼吕夫子,天姿素颙昂。
文献绍家学,刻意稽虞唐。
看书如月,洞照所未详。
云雾养豹质,彝尊瑑龙章。
椎锋裹头岁,蹑足游四方。
取友凌晨楚越,笃志日自强。
著眼嚣尘上,口不挂否藏。
坚车遵大路,双辔多王良。
笔阵万人敌,严严亚夫营。
既壮道愈焯,维斗揭太常。
朝路阅时变,有意夫明昌。
呜呼命非耶,一病俄殂丧。
百年能几见,痛在予衷肠。
恭惟经济学,日就而月将。
便便五经笥,笑视古锦囊。
订史参理乱,一一堪施行。
圣伏道绝塞,繄我为发明。
无心著师说,独逊时辈声。
盘礴九云梦,胸次莫与京。
炉烟对姬孔,脱落翰墨场。
耳目所纂辑,如春之发生。
退然避时誉,敛衽不肯当。
居忧寄萧寺,举俗载其名。
户外履常满,摄齐愿升堂。
树阴敷昼户,静对书一床。
是中亦何有,乃独不可量。
吾则不尔拒,岁寒永相望。
嗟丰幼甚愚,圣读初滥觞。
先生与之进,闻见昔未尝。
抠衣莫我旧,岁签今几更。
山林有陈迹,尚想曳杖声。
精衷无渝泐,气序有翕张。
俯仰十数载,淹留竟奚成。
群趋竞场屋,意气无激扬。
荏苒去函丈,有愧弟子行。
册府罗鹭羽,寻拜尚收郎。
明堂资众木,待公举修梁。
丰时游庠序,门墙迩康庄。
偕我二三子,振袂时骞翔。
黄尘乌帽底,自觉神观清。
每伺趋局暇,进揖班马香。
先生为酬酢,讲贯忘暄凉。
于时萃英髦,王路均且平。
苏醒忧国病,斟酌鉴古情。
门外有过辙,颇怪来往并。
再岁感末疾,长江理归航。
江滨多送客,飞盖惊凫鶬。
走实厌众味,食鱼必河鲂。
岂其嗜野蔌,而置稌与秔。
敬愿持此心,不厌道阻长。
及归供洒扫,药饵常待旁。
庶几秉一炬,上接星宿芒。
师门谢宾客,童穉亦叹惊。
唯有旧学徒,尚俾承余光。
神闲造冲邈,气定绝慨慷。
啸傲羲皇上,税驾无何乡。
今岁二月中,丰入须女城。
床下拜庞老,城隅有幽坊。
维时春气和,天宇新霁晴。
先生呼我俱,缓步临前楹。
露菊擢翠羽,风篁韵繁筝。
昼坐欣至夕,话尽一再更。
诲言皆砭石,易知复难忘。
委曲到肝鬲,如啜黄昏汤。
出门九徘徊,三复心遑遑。
提撕不予弃,感切涕泗横。
先世有遗书,故墟有山房。
尚冀疾有间,挈领提其纲。
敢以学为嬉,坐使素业荒。
誓当服明训,为衣不为裳。
笔著将脱稿,后生有宪章。
家传人诵之,岂但师张程。
研精固有造,栖迟讵无成。
呜呼寝门恸,兹祸谁使令。
天高不可诉,仰视空茫茫。
枯琴在东壁,遗履陈西厢。
未续千古泪,桂魄三阙盈。
慨昔身健日,浮言多谤作。
黄钟自疏越,郑卫徒铮铮。
事定盖棺了,玄黄閟青箱。
堂堂那复见,薄奠摅寸诚。
斯文倘有继,师道其张皇。

挽和靖先生

同闶同闶 〔宋代〕

身占河南第一功,力行笃信守家风。
渊源漫说斯文丧,深切今知此道东。
七日梦楹终有待,三年筑室恨无从。
嵩伊千古漫淳气,收入稽山鉴影中。

偈颂九首

释玿释玿 〔宋代〕

垦土诛茆作佛宫,栽田博饭与君同。
梦中十载因缘尽,又拄乌藤过别峰。
临岐一句如何说,此去平分江上月。
千里同风事宛然,云山虽别何曾别。
别不别,鹭鸶飞入寒江雪。
与麽文彩,甚生标格。
直下承当,迥超言默。
© 2023 42诗词库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