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省主论放欠书

苏轼 苏轼〔宋代〕

  轼于门下,踪迹绝疏。然私自揆度,亦似见知于明公者。寻常无因缘,固不敢造次致书,今既有所欲言,而又默默拘于流俗人之议,以为迹疏不当干说,则是谓明公亦如凡人拘于疏密之分者,窃以为不然,故辄有所言不顾,惟少留听。

  轼于府中,实掌理欠。自今岁麦熟以来,日与小民结为嫌恨,鞭笞锁系,与县官日得千百钱,固不敢惮也。彼实侵盗欺官,而不以时偿,虽日挞无愧。然其间有甚足悲者。或管押竹木,风水之所漂;或主持粮斛,岁久之所坏;或布帛恶弱,估剥以为亏官;或糟滓溃烂,纽计以为实欠;或未输之赃,责于当时主典之吏;或败折之课,均于保任干系之家。官吏上下,举知其非辜,而哀其不幸,迫于条宪,势不得释,朝廷亦深知其无告也,是以每赦必及焉。凡今之所追呼鞭挞日夜不得休息者,皆更数赦,远者六七赦矣。问其以不得释之状,则皆曰:“吾无钱以与三司之曹吏。”以为不信,而考诸旧籍,则有事同而先释者矣。曰:“此有钱者也。”嗟夫,天下之人以为言出而莫敢逆者,莫若天子之诏书也。今诏书且已许之,而三司之曹吏独不许,是犹可忍邪?

  伏惟明公在上,必不容此辈,故敢以告。凡四十六条,二百二十五人,钱七万四百五十九千,粟米三千八百三十斛。其余炭铁器用材木冗杂之物甚众。皆经监司选吏详定灼然可放者,轼已具列闻于本府。府当以奏,奏且下三司,议者皆曰:“必不报,虽报,必无决然了绝之命。”轼以为不然。往年韩中丞详定放欠,以为赦书所放,必待其家业荡尽,以至于干系保人亦无孑遗可偿者,又当计赦后月日以为放数。如此则所及甚少,不称天子一切宽贷之意。自今苟无所隐欺者,一切除免,不问其他。以此知今之所奏者,皆可放无疑也。伏惟明公独断而力行之,使此二百二十五家皆得归安其藜糗,养其老幼,日晏而起,吏不至门,以歌咏明公之德,亦使赦书不为空言而无信者。干冒威重,退增恐悚。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您喜欢

馆中简张约斋

刘子翚刘子翚 〔宋代〕

书生赋分合穷愁,官与休辰不肯休。
清晓犯寒开省户,谁家见雪似瀛洲。
烂银宫阙云端见,素奈园林月下游。
说与南湖张祠阁,速来同直道山头。

送酒与吕令答所示诗

文同文同 〔宋代〕

见说西溪里,群花艳正繁。
不知红影下,谁共醉芳樽。

寄下城庞卯君时予将有朱崖之行

成鹫成鹫 〔清代〕

终日怀人在翠微,下城云树想依稀。江通锦水凭鱼寄,路入青山鹤纵飞。

三顷秫田临古岸,数椽茅屋对斜晖。明朝我向朱崖去,回首泷中便当归。

读史怀友

唐泾唐泾 〔宋代〕

羞登广式议英雄,匣却吴钩弢却弓。
幕下清谈王太尉,门前白马褚司空。
一编袞斧风尘表,千古纲常天壤中。
说与华阴扪虱老,何曾正朔在江东。

泥滑滑

胡天游(元)胡天游(元) 〔元代〕

泥滑滑十步,棱挣五步蹶。
我行欲借东,家驴一蹶翻。
然四蹄折呜,呼宁可徒行。
费脚力驴死,家贫偿不得。

过仪真访谭子羽留酌江霞馆因赠 其二

黎民表黎民表 〔明代〕

留滞周南久,川程倚棹过。江流经楚尽,岭树入吴多。

兴为悲秋发,情如惜别何。津亭明日路,相望隔烟波。

嘉平旦雪

陈起陈起 〔宋代〕

天一孕真精,裁成六出霙。
大声闻竹折,空色助梅清。
节壮毡甘啮,兵奇鹜自惊。
男儿须事业,谩说剡舟明。

惜余春慢 徐金桥主政集同人于尺五庄饯春

黄燮清黄燮清 〔清代〕

小雨清尘,微阳催暖,暗绿天涯烟草。花随燕堕,客为莺来,幽径乱红难扫。

惆怅朱檐画廊,如此芳时,倚栏人少。剩隔溪蝴蝶,参差装点,夕阳词稿。

曾记得、陌上寻钿,湖边沽酒,艳说苏堤春好。罗裙梦里,玉板尊前,忽忽旧愁颠倒。

重听清歌曼声,振触无聊,那回情抱。况东风亭馆,飞残香絮,柳阴深了。

和答林郡博缉熙将至严州见寄二首 其一

陈献章陈献章 〔明代〕

二十年前别帝畿,而今衰鬓各成丝。人情未易分真伪,世路终当虑险夷。

有要但看无欲止,知几端在履霜时。严州刚遇思齐地,肯放长竿到手迟。

送赵鼎臣赴召二首

李曾伯李曾伯 〔宋代〕

师旅之余旱继之,可为太息此何时。
江头人类鱼鳞集,局面忧深虎口危。
国事不应分尔汝,边防岂特固藩篱。
茂弘若问金陵事,说与江东米价知。
© 2023 42诗词库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